優秀的劇本分析報告必備的5大要素2015年,我將把主要精力傾注在劇本醫生和項目策劃上,協同評估更多直面市場的一線項目,而將個人創作放在更加私人、純粹的位置。成為最專業的劇本醫生之一,是我對自己的新年期許。 接下來要聊的干貨,大致包括兩方面: ?我對劇本醫生這個身份的理解 ?優秀的劇本分析報告必備的5大要素 這些觀點僅是一家之言,某些標準我也力所未逮,卻是我從業以來的實操經驗和體會。這些年一直以工作筆記的形式散落在里,于此系統總結,本意是完善評估體系,當做未來工作的參照系。但我寫完發現,它似乎有一點分享的價值—— 如果你是老編劇,也許它能幫你更好地傳遞經驗,提點后輩; 如果你是新編劇,也許它能幫你甄別蕪菁,更好地傾聽他人意見; 如果你是為劇本頭痛的制片方,也許它能給你啟發:你所需要的是一名劇本醫生,而非頻繁撤換編劇; 在文末,我會開放進一步交流的方法,尋找能把RmB和EXP送給你的機會。 嗯,開聊吧。 一.比編劇更尷尬的存在 在中國,編劇的弱勢地位是老生常談。在電影投資中,編劇費普遍占比極低,制片能少給點就少給點。若要請劇本醫生,則需額外撥出預算,自然更不受待見。 目前的行業生態中,除開少數巨頭的大投資項目,極少有劇本有能得到職業廣州煙花火微電影劇本醫生的全面診斷和建議。

更多情況下,都是編劇把本子發給圈內好友,互相幫忙看看,然后簡單聊幾句個人看法——其弊端我會在后文詳述。 制片方不愿掏錢就算了。真正尷尬的是,是編劇自身對于劇本醫生的天然排斥——編劇醫生的工作主要是挑刺,很容易得罪創作者——這是我嘔心瀝血之作,只有我最懂它,憑什么讓你來說三道四?,! 文人相輕,在此時尤為明顯。明明很期待有人幫忙,卻又放不下面子。在他們心里,只有行業最頂尖的那些老編劇才有資格和他對談。但金字塔尖的大佬們,一來沒這么多閑工夫,二來也并不見得能比職業劇本醫生提出更有效的建議。 這話說得肯定偏激了,為的是讓大家思考下面這個問題—— 二.既然有老編劇,為什么還要職業劇本醫生? 我們先從生活中兩個語言學現象說起: 你想在短期內系統學習英語,有兩個老師可選:一個是中國人,英語還不錯,并且有多年教學經驗;一個是美國主持人,英語當然屌爆了,但不會說中文,并且沒有教學經驗。你愿意跟隨誰? 你是碼字的,文學功底秒殺大多數小學語文老師,但你能告訴我“不能”和“不要”的語義區別嗎?為什么第一個“不”字是第四聲,第二個卻是讀第二聲,而字典里明明沒有寫“不”字有第二聲啊? 我想你已經大致明白,“能說好一門語言”和“能教授一門語言”是兩碼事;同理,“能寫好一個劇本”和“能精準地指出他人劇作問題并提供解決方案”也常常是兩碼事。

劇本和語言一樣,也有一整套語法。不少老編劇能寫劇本,但不一定會用“體量、調性、節奏”等術語來聊劇本。你讓你一個從業三年的劇本醫生和從業十年的老編劇,同時寫一稿劇本,也許前者會被完爆;但是,如果讓兩人對一個劇本進行點評,老編劇很可能就說不清楚。 所謂“術業有專攻”,在一個真正成熟的工業化體系里,尤其如此。正如全片剪輯師也無法取代預告片剪輯師,美術指導無法取代海報設計師,老編劇也無法取代劇本醫生。 需要強調的是:一個劇本醫生如果不能成為優秀編劇,那永遠只能是二流醫生,一輩子對別人指手畫腳卻沒有自己作品;而一流編劇稍加訓練,很有潛力轉化為一流劇本醫生。換言之,豐富的劇作經驗,才是劇本醫生的核心素養。 不過今天不聊劇本創作。 而是一個劇本醫生在劇作經驗之外,最重要的自我修養——如何把劇作問題說清說透、說到讀者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