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改編劇本的是哪一部作品 夏衍,Xia Yan,音標,讀音,翻譯,英文例句,英語詞典
夏衍(1900~1995)
中國文學家,劇作家,文藝評論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杭縣,1995年2月6日卒于北京。幼年時期,家鄉的革命先驅秋瑾的事跡對他影響很大,開始對社會的黑暗現狀不滿。五四運動爆發后,積極參加杭州學生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1920年留學日本,1927年5月回國,7月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隨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失敗,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在上海掀起,夏衍開始走上文學藝術道路。1929年秋,與鄭伯奇、阿英等創辦了上海藝術劇社,在團結戲劇界和引導戲劇運動方向上起了很大作用。1930年和1933年,先后參與組建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公開)和黨的電影小組(秘密),并成為領導者之一。1933年,共改編、創作了6部電影劇本,其中《狂流》上映后被譽為“中國電影界新路線的開始”;《春蠶》是將中國新文藝作品搬上銀幕的首次嘗試。它們在中國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34~1935年,在白色恐怖嚴重,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創作了《女兒經》、《自由神》和《壓歲錢》等電影劇本和多幕劇《賽金花》。由于抗日救亡運動的需要,從1935年以后離開了電影戰線,但仍寫了許多電影評論和電影劇本《白云故鄉》、《戀愛之道》等。1937年,夏衍所寫劇本《上海屋檐下》,描寫被捕入獄八年匡復釋放后的生活遭遇,將時代特征注入作品中的人物。結構和布局也符合小市民“各自為政”的生活特點。此劇在夏衍的創作上是一次大的突破,由此形成深沉、凝重、清馨、淡遠的藝術特色。抗日戰爭期間,夏衍一直在文藝界擔任領導工作。1941年,寫了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春寒》。
圖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從事文藝領導工作,在上海創辦了電影文學研究所。1956年,根據魯迅的原著改編了電影劇本《祝福》,1958年,又根據茅盾的原著改編了電影劇本《林家鋪子》。這兩部作品,風格樸實、結構嚴謹,時代氣息濃郁、人物形象飽滿,既體現了原著的神韻風采,又達到了電影再創造新的高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電影改編的典范。此后,他又先后改編(或與人合作改編)了電影劇本《革命家庭》、《故園春夢》和《烈火中永生》。其中《革命家庭》獲第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夏衍的電影論文大部分收入《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和《電影論文集》中。1977年后,夏衍重新回到電影領導崗位,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并擔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顧問、中國日本友好協會顧問等職。1985年,他的回憶錄《懶尋舊夢錄》出版,詳盡地回顧了他半個多世紀的文藝道路。1994年10月在其誕辰94年之際,廣播電影電視部舉辦了系列活動紀念他從事革命文藝工作65周年。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