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竹教室——共讀《丑小鴨》
丑小鴨的丑?!
這個周要進行《丑小鴨》的共讀了,我一度被自己憋得有種上不來氣的感覺——我想找一個突破口,即能讓孩子們從熟悉的童話故事里找到新的興趣點,又能牽引著孩子們進入作品本身,為后續的推留下伏筆。
經過數日的自我設計與自我推翻的搏斗,我選定了從題目的題眼“丑”字入手。
(一)看各個版本丑小鴨故事的插圖與封面,看看丑小鴨“丑”在什么地方?
從圖片入手,就降低了文本講解的難度,也可以從視覺上給孩子以沖擊,從第一印象上直接觀察主人公,建立與主人公之間的感情鏈接。
其次,孩子們對《丑小鴨》的故事都有大概了解,都有泛泛地認知——它丑。可究竟丑在哪里,可能每個孩子都沒有具體想過。因為文本中也沒有用太多的文字去描述小鴨子的丑陋。更多地是第三者的評價。所以,對孩子們來說,觀察圖片既是對“丑”的一種直觀了解,也是對“丑”的各種質疑。而這種質疑,才是我最想要的。
(二)找一找故事中,是怎么寫出“丑小鴨”的丑的?
有了圖片的直觀了解,或者存疑,我們就可以開始對文字的探尋了。在朗讀、分角色讀等環節的開展下,讓孩子通過讀,去和作者聊聊天,在作者的文字中驗證自己的答案。那么,驗證的過程不就是孩子肯定自我、走進作者、打開《丑小鴨》之旅的良機么?
答案在我的預設中,是單一的,因為作者寫它丑的字句,實在是太少了。所以觀察圖片時產生的疑慮,正好是我要點播的地方——到底為什么,所有人都覺得“丑小鴨”很丑呢?
以此,引領孩子感受丑小鴨的悲慘境遇。為后續故事做鋪墊,也為丑小鴨在悲慘境遇里的選擇做反襯強調。
(三)與主人公共情
丑小鴨的丑,是源自他的與眾不同,他的龐大惹眼以及周圍人的議論評價……那么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有沒有丑小鴨式的人物呢?
當然是有的。《丑小鴨》的作者安徒生先生,就是一只典型的“丑小鴨”。那么我們自己呢?會不會也有與眾不同、但不為外人所認同的特點呢?那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丑”,又如何破除這種“丑”呢?
我想,后續的推進課,主題討論課,劇本學習,角色競演和童話劇排練等等環節,一定可以給小毛竹教室的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更重要的是,帶給他們一些不一樣的啟發和思考。
愿世界經典著作《丑小鴨》,可以為我們格蘭德小學小毛竹教室的小毛竹們的成長,開啟一扇獨一無二的文學之窗,點綴些許未知探索的明亮之光,鑄就一條不平凡的成長之路!!!
心懷美好和期待,開啟明天的《丑小鴨》共讀之課吧~
晚安,我親愛的小毛竹們
丑小鴨的美?!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